水烛,水体净化的默默贡献者
水烛(Typha angustifolia)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状茎乳黄色、灰黄色,先端白色。地上茎直立,粗壮,高约1.5-3 米。雌雄花序离生,雄花序在上部,雌花序在下部,因雌花序似蜡烛,又生长在水边,故得名水烛。




叶片长54-120厘米,上部扁平,中部以下腹面微凹,背面向下逐渐隆起呈凸形,下部横切面呈半圆形,细胞间隙大,呈海绵状,按捏抚摸感觉软绵绵的。




雌雄花序相距2.5-6.9厘米,雄花序长于雌花序;雄花序轴具褐色扁柔毛,单出,或分叉;叶状苞片1-3枚,花后脱落;雌花序长15-30厘米,基部具1枚叶状苞片,通常比叶片宽,花后脱落。花果期6-9月。




成熟的雌花序就像一根根香肠,爆开就像一团棉花。虽然种子可以随风飘向远处,但并不靠种子繁殖,而是通过分株方式进行繁殖后代。




象山有水烛、香蒲、小香蒲三种,可本人只见过水烛、小香蒲2种植物,香蒲一直未遇到过。香蒲与水烛的区别主要是:香蒲,雌雄花序紧密连接,偶有离生者,雄花序短于雌花序;水烛,雌雄花序离生,相距较远,雄花序长于雌花序。


香蒲,雌雄花序紧密连接,偶有离生者,雄花序短于雌花序


水烛,雌雄花序离生,相距较远,雄花序长于雌花序
小香蒲(Typha minima),是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但亦见有在陆地生长结果的小香蒲。地上茎直立,细弱,矮小。雌雄花序远离,雌花序比水烛短。花果期5-9月。




水烛,全国南北均有分布。常见生于湖泊、河流、池塘浅水处,水深达1米或更深,沼泽、沟渠亦常见,当水体干枯时可生于湿地及地表龟裂环境中。


本种分布较广,植株高大,叶片较长,雌花序粗大,经济价值较高。水烛具有较强的生态环保价值,尤其在污水治理具有较好的去除净化效果,人工湿地系统开发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在象山,随处可见河道两边有众多水烛。


水烛为多年生挺水植物,株形挺拔,叶形优美,穗状花序奇特可爱,不仅是花艺常用的良好素材,而且也是湿地及布置水景的优良观赏植物。水烛富含较多的粗纤维,可用于造纸,也可用于编织蒲扇、蒲席、蒲垫、蒲团等工艺品。


水烛可食用,作为一种野生蔬菜,其幼叶基部和根状茎先端可食用,口感清爽且营养价值高,是极佳的绿色食品。食用方法:可以清炒、煮汤、凉拌,甚至加入其他菜肴中。但水烛性凉,脾胃虚寒者慎用。


水烛还可药用。水烛的干燥花粉即为中药蒲黄。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等功效,临床常用于吐血、外伤出血、脘腹刺痛、跌扑肿痛等症的治疗。药理研究亦表明蒲黄的提取物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蒲黄药用,请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遵医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