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从楚辞里走来的清新芳草
第一次看到杜若这种植物,是在福建武夷山风景区一处石壁处,虽然宁波也有这种植物但一直没有遇到。想不到今年六月在西周一村庄后山见到杜若这种植物,这是象山新记录植物。

认识杜若
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是鸭跖草科、杜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茎粗壮,不分枝,高可达80厘米。根状茎萌生的根须会形成侧根,可作为分株育苗使用。



杜若叶无柄,叶片长椭圆形,基部楔形,互生,长得与竹叶相似,也 有叫竹叶莲的。蝎尾状聚伞花序,常多个成轮排列,形成数个疏离的轮,也有不成轮的,一般地集成圆锥花序,花序远远地伸出叶子;花瓣白色,倒卵状匙形,果球状,果皮黑色,每室有种子数颗。种子灰色带紫色。7-9月开花,9-10月结果。



杜若,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多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杜若植株高大,株丛茂密,绿叶浓荫,观赏价值较高,属于优良的林下地被植物,也可用于盆栽观赏。传统医学认为其根茎具温中理气、疏风消肿功效,叶片外敷可缓解蛇虫叮咬及腰痛等。现代研究显示其挥发油成分含杜若烯等活性物质,但临床应用已逐渐减少。

古代的杜若
杜若最早出现在屈原《楚辞•九歌》中,一共三处:《湘君》中“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中“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以及“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山鬼》中“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这三处都提到杜若,其中提到的杜衡也是古人对杜若的称呼之一。

《楚辞•九歌》三处提到的杜若或杜衡,只是相爱之人借用杜若表达情感而已。在文学上,杜若往往是作为“香草”的代名词而不是具体的植物形态。《名医别录》曰:一名杜连,一名白连,一名白苓,一名若之。《说文解字》云:若,杜若,香草。沈括《梦溪笔谈》云: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亦提到杜若,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以竹叶莲名称出现,可能叶子似竹叶有关。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提到杜若:“味辛,微温。主胸胁下逆气……明目。轻身。一名杜蘅。”南朝的陶弘景则对其产生了质疑,认为“《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衡,今复别有杜衡,不相似。”可见杜若和杜衡是同名异物,今天来看也不是同一种植物。从中看出古人所称之杜若、杜衡、高良姜、竹叶莲等均指向杜若这种植物而已,但如此多的植物指向杜若也不知古人是如何鉴定、识别、命名的。

可能是受到《楚辞》的影响,杜若被古代诗人看作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植物意象,还被赋予了高洁纯净的特征。送人远行时,赠送杜若以表达祝福;求爱表白时,赠送杜若以表达自己的思慕之心;在修禊之礼中,佩戴杜若幽兰是很重要的步骤,属于“正衣冠”,杜若扮演的是“驱除邪秽”的角色。

杜若与半蒴苣苔混生
杜若叶片柔美,小花清新,果实可爱,是公园或庭院绿化的优良品种。可植一盘于阳台,偶尔置于案头,沁人心脾,心情无比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