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的物种库
融入自然,享受四季
为了生态恢复与保护,别了渔山列岛!
吴建平专业号 | 2025-5-23

去年象山县人民政府以象征协字〔2024〕33号《征收土地预公告》对石浦镇渔山村进行整体搬迁事项公布于众后,引起县内外众多自媒体及有关人士关注。渔山列岛由此进入关闭倒计时,也引起人们的纷纷猜测。

今年4月28日象山县房屋征收中心发出《关于象山县石浦镇渔山村整村搬迁项目房屋搬迁腾空事宜的公告》后,人们对渔山列岛的关注空前高涨。随着5月25日最后一批居民完成搬迁,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将正式结束 700 余年的人居历史。这座曾以 “亚洲第一钓场”闻名的东海小岛,在经历国防、经济建设及二十年的旅游开发后,最终回归自然怀抱。

一、渔山列岛的历史

渔山列岛位于象山县丹城东南74.5公里处,猫头洋东缘,西北距大陆最近点石浦镇铜瓦门山47.5公里,由54个岛礁组成,分布在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4.5公里的海域中,呈东北-西南向排列,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

渔山列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各地渔民常来此捕捞,且以两主岛为栖息之地和导航目标(后建有导航灯塔),故以“渔山”称之。列岛分南北两群,北渔山居东北,面积0.48平方公里;南渔山居西南,面积0.8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7.4米。

渔山列岛开发较早。明为海门汛地,清属象山县昌石营管辖。乾隆《象山县志》载:顺治十六年(1659年),为平郑成功、张煌言抗清军,兵部尚书苏纳“海禁山洋采捕”,人员迁居大陆。直至乾嘉年间,渔民陆续来此捕鱼定居。鸦片战争后被英、美等侵占。

光绪二十一年,上海海关税务总司在北渔山建成远东第一大灯塔——渔山灯塔,后于1985年4月经交通运输部批准在该塔原址重建灯塔。民国时分属南田县、三门县,1952年复归象山县。1955年3月10日解放,但全体居民被国民党劫去台湾,已成空岛。1958年重建渔山村,并有部队驻守。至闭岛时有居民3000多人(但大部分已移居大陆)。

渔山列岛也是历代商贸运输必经之地,因多方原因在此沉船亦多。2008年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小白礁1号”就位于北渔山岛海域,考古工作者随后进行了遗址表面清理,并于2012—2014年基本完成发掘,出水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二、为什么要关闭渔山列岛

渔山岛的关闭并非偶然。作为国家级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这里是中华凤头燕鸥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穗软珊瑚群落分布区。但过去十年间,岛上民宿从 3 家激增至 47 家,日均游客量突破 500 人次,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屡禁不止。2024 年台风 “云雀” 期间,海事部门紧急撤离 500 余名游客的事件,更是暴露出海岛旅游的脆弱性。

“我们统计过,岛上每增加 100 名游客,周边海域的浮游生物量就下降 12%。”参与保护区管理的工程师老王介绍,“特别是夜间灯光对海鸟繁殖的干扰,导致中华凤头燕鸥的孵化成功率从 78% 降至 43%。”但对于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来说,搬迁意味着生计的彻底改变。

关闭后的渔山岛将实施 “封岛育海” 计划。根据《宁波市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重点保护区将禁止一切人类活动,适度利用区允许科研监测和生态养殖。目前,投资 7000 万元的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已在建设中,预计年产优质鱼类 90 万尾。

去年投放的渔山列岛的东海一号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

“我们计划用十年时间恢复岛礁生态。” 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透露,今年已投放 12 万立方米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等苗种 3.2 亿尾。韭山列岛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经验,也将被引入渔山岛,通过声音回放技术吸引海鸟回归。

“渔山岛的关闭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 象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十年努力,让这座海岛重新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纯净海域。”

上述文字资料来自象山自媒体《历史的背面》,仅供参考。

三、落幕之际的渔山列岛

去年传出渔山列岛即将闭岛之后,象山草木群的小伙伴就想着乘最后一班船去看看被人们视为小马尔代夫的渔山列岛。近日各种有关渔山列岛的新闻及图片等铺满微信频道,众多自媒体在赞叹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示遗憾。

我第一次去渔山列岛是在1994年,乘共建单位某部队的船舶前去,晕船的我几乎没有看清渔山列岛的样子就回来了;第二次去是在2000年的夏天,单位组织工会活动,此次我倒没有晕船,并留下了自己的影像;2023年受某机构委托与张工等人上岛进行生物观察及调查,再一次感受了渔山列岛的美丽风光。详细见半岛草木记的《海岛考察记》。

渔山列岛是宁波市最边远的海岛,由火山凝灰岩构成,花岗岩脉有局部出露。这些岩石构成了岛屿的基本框架,经千百万年的海水侵蚀、海风吹拂等自然影响,也形成难得一见的礁石风光,主要景点有仙人桥、五虎礁、灯塔等。

站在灯塔下远眺猫头洋,一望无边的大海如蔚蓝的天空,颜色随着海水的深浅亦有变化。海面上白帆点点,渔轮穿梭;晴朗天气海边垂钓,拾贝赶海,情趣盎然。待夕阳西下,则是银盘当空繁星相拥,塔光闪烁渔火点点,海风拂面而来,此情此景无可比喻。运气好时,还可遇难得一见的“蓝眼泪”。

而渔山列岛为什么拥有如此美丽的风光,主要是渔山列岛,地处东海,远离大陆,受人为及近海滩涂影响较小,所处区域又多为礁石,水深浪急,海水清澈,风平浪静时显得十分静谧,湛蓝的海水在阳光映射下如凝固的墨汁一样,身处其中就像是海上仙岛。

渔山列岛虽然面积不大,主岛土壤以黄红土为主,并覆盖有香灰土等腐殖质土,自然植被良好,目前已知有黑松、海桐、滨柃、矮小天仙果、胡颓子、石斑木、台闽算盘子等乔灌木,草本植物有五节芒、换锦花、光叶蔷薇、长萼瞿麦、单刺仙人掌、滨海前胡、滨海鸡屎藤等植物100多种。还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的圆叶小石积。

渔山列岛海域有浮游植物135种,浮游动物65种,底栖生物119种。渔山列岛重点保护的生物对象是贝类和藻类,是宁波市大型海藻集聚分布的典型区域。渔山列岛还有“亚洲第一钓场”的称号(马云曾多次上岛垂钓),主要有石斑鱼、真鲷、黑鲷、黄鳍鲷、石鲷、黑毛、鲈鱼等10多种名贵鱼种。

生长在潮间带的海葵、海螺、贝类等生物,退潮后互相挤在一起

至此,渔山列岛终于被拉上帷幕,各人的猜测也得到释怀。但愿渔山列岛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另外的一种方式与大家见面。

本文部分资料及图片来自网络。其中为什么要关闭渔山列岛部分文字引自陈和李老师的《历史的背面》公众号,在此表示谢意。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